一、镇区路街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镇区较小。街狭、房旧、路不平。全镇区有4条既短又狭的砂石、碎石、砖石路,路路相通,上有廊棚屋盖顶,挡风避雨遮日。全镇区以市河为骨架,4条小街全长351.7米。
新中国成立后,尤其是改革开放后,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,镇区面积也随之扩大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镇区面积0.12平方公里,至2000年7月,镇区面积扩大到1.2平方公里,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0倍。街路也随之增多、延长、拓宽、平整。至2000年7月,全镇区共有5条新路,4条老街,总长度为5.025公里,是新中国成立前的14.1倍,其中新路长度为4.673公里。
(一)镇区老街
镇区老街主要有西村街、火通街、东村南街、东村北街。
西村街:西村街在莲云桥西,明月港北,全长151.7米,街道均为跨街廊屋,富有江南水乡小镇特色。
火通街:火通街在莲云桥东,从莲云桥至清风桥北,全长70米,是当时商店集中地段。
东村南街:东村南街在清风桥东、清风港南岸,从清风桥至银河桥,全长65米,是手工业、作坊及民居地段。
东村北街:东村北街在清风桥东、清风港北岸,从清风桥至银河桥,全长65米,是手工业、作坊以及民居地段。
镇区老街全是砖石路面,街路所铺设的条石、碎石、砖块等规格不一,高低不平。
清风港、明月港、坛丘港的部分石驳岸残缺坍塌,行走不便。是时,有地方集资,商家募捐修筑街路。
镇区老街公共设施简陋,街巷下水道采用砖石铺砌,由暗沟和明沟排放污水,任意流入市河;部分地段没有排水道,污水任其自流。
(二)镇区新路
镇区新路主要有华洋路、银河路、新兴路、银丝路、工厂北路等5条。
华洋路(1996年总体规划中的坛丘大道):华洋路1983年建成,1985年通行。华洋路位于镇南,属盛坛公路坛丘境内的一个路段,东起坛溪大桥(1995年改名为坛丘大桥),西至坛丘加油站(小地名缩甲湾),全长2663米,路宽24米,面积63912平方米,均为水泥路面。此路经华洋桥,故取名为华洋路。
银河路:银河路1984年始建,1985年10月竣工,1987年通行。银河路位于镇中心,北起吴江冰箱配件厂,穿过盛坛公路,南至坛丘自来水厂,全长958米,宽13米,面积12454平方米,其中盛坛公路至银河桥为商业区,盛坛公路口以南至自来水厂为工业区,银河桥北为市(县)属企业及居民住宅。
新兴路:新兴路1986年4月建成,是年10月竣工通行。新兴路位于镇西,北起坛丘中学,南至坛丘中心小学,与盛坛公路贯通,全长682米,宽6米,面积4092平方米,此路通达的境域为坛丘教育区。
银丝路:银丝路1987年建成,1988年7月竣工通行。银丝路位于镇北,西起银河路,东至原坛丘缫丝厂(华佳集团)北大门。因为此路是银河路与缫丝厂相接,而缫丝厂生产的茧丝也叫银丝,故取名为银丝路。银丝路全长198米,宽7米,面积1386平方米。
工厂北路:工厂北路1992年筑土路基,1994年建成通行。工厂北路位于镇东,南起盛坛公路,北至坛丘村第十二组(增湾头港北),全长172米,宽17米,面积2924平方米。工厂北路两侧是事业单位办公区、变电所及工厂。
二、村道
新中国成立初,坛丘农村仍以田埂、河岸为通道,均为泥泞小道。1958年以后,农村道路主要以灌溉渠旁土路为干道。70年代,农村结合农田基本建设,整修村道、乡道,路面铺石渣、碎砖。
80年代初,乡道、村道陆续改铺混凝土浇灌水泥路面,一般路基宽度为2.5~4米,浇灌混凝土路面:村道60厘米,乡道80~100厘米。1983年,全乡铺设水泥路乡道1万米,占全乡乡道的27%。其中亭心、利农、坛丘等村铺设村道5000米。年底通乡道的村有亭心、南塘、大熟、坛丘、新安、渔业等村。至1984年,全乡22个村共铺设80厘米宽的水泥乡道45公里,60厘米宽的村道55公里,加宽乡、村道路基2.5万立方米。1985年,乡道路基加宽至3米,村道路基加宽至2米,总工程量为6.5万立方米。
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,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,为适应机动车辆逐年增多的新形势,开始修筑各村至镇区的石渣简易公路,后改浇水泥或沥青路面。至1994年底,全镇共筑村级公路30公里,其中1994年,新建公路15公里,占总数的50%。1995年,全镇23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。1999年,全镇13公里沙石村级公路路面改造为沥青路面。至此,公路四通八达,交通非常方便。全镇区域范围內,不需渡船过河。新中国成立前遗留的桥梁,大多改建成宽阔平坦的公路桥。老百姓出行十分方便。离镇区较远的乡村,原步行需1小时多才到镇上,现开车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。